留學生看世界
  “留學生看世界”欄目一般周一見報,歡迎海外學子們踴躍投稿,欄目文章力求視角獨特、以小見大、短小精悍,洞察複雜多彩的世界,為廣大讀者奉獻一份“精神茶點”。
  投稿信箱:liuxueshengview@126.com
  溫曉寒( 土耳其柯克大學博士生)
  當我第一次踏足伊斯坦布爾時便有預感,這座城市會與古城西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。果不其然,閱讀奧爾罕·帕慕克的《伊斯坦布爾:一座城市的記憶》後,我終於找到了一詞,來恰如其分地解釋那種似曾相識—Huzn(呼愁),一種歷史名城沒落後遺留的失落感,一種強烈的依附與對認同的渴望,一種為外地、外國人津津樂道,卻是本地人心中一道疤痕的矛盾。滿眼儘是破落的老房子,造工精細的雕刻,講究的花式,無一不道盡當年的富貴逼人,慨嘆此刻的今非昔比。
  然而,兩座城的不同之處在於,伊斯坦布爾人任其“曾經輝煌”散落在城市各角,不作修飾,甚至不那麼願提及,除了那幾個觀光客必到之處,數量驚人且頗具歷史價值的其他建築鮮為外人知道。偶然聽到當地人聊及當年奧斯曼帝國如何強盛,總不經意察覺講古者眉宇間自豪與愁緒的複雜混合。
  游逛在伊斯坦布爾的舊城裡,儘管不可避免地充斥著紀念品商販,但看到的確實是歷經數百年仍屹立不倒的建築,仿佛能呼吸到當年貴族呼吸的空氣,聽到滅拜占庭時激起的海浪。遠離伊斯坦布爾舊城,走在橫街窄巷,偶然轉角會驚喜地看到一座老到掉色的木屋,木窗邊緣的各種圖案還是會令你驚嘆鬼斧神工。坐車經過一堵堵斷垣殘壁,那厚重感令我眼前立刻浮現當年英勇的奧斯曼戰士們如何保家衛國。只可惜這種在街角就能讀歷史歷滄桑的享受在西安鮮有。
  西安人更樂意將任何一個尚有年紀的建築加建、改造,令其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點,其改造加建部分遠遠超過了本身。小小一個古墓卻延綿出幾里長的購物街,游城讀史的心情瞬間被高價門票和絡繹不絕的商販推銷破壞殆盡。難得看見的一座古城牆,卻不知是用石頭砌的還是用混凝土重塑的。西安仿佛在竭盡全力地展現其“曾經輝煌”,卻更凸顯其“呼愁”。
  將歷史建築修葺改造的並非西安獨長,德國柏林也喜愛這一伎倆。但不同的是他們的改造堂而皇之,絲毫不忌諱、不含蓄。例如經歷了二戰無情轟炸而變得殘缺不堪的德國國會大樓,重建時採用了盡顯現代氣息的玻璃為材料加蓋拱頂,一躍而成柏林地標。在舊建築的結構上建立一座新建築,仿佛在宣告德國對歷史的尊重與對改變與重生的堅定。
  一座以“呼愁”為基調的城市如伊斯坦布爾,一座儘力擺脫和掩蓋“呼愁”的城市如西安,一座與“呼愁”毫不相干的城市如柏林,孰優孰劣,恐怕只有生活其中的人才能評鑒。
  作為一個看客,在不同風格的城市中追尋歷史,感悟人生,終究為樂事一樁。  (原標題:伊斯坦布爾的“呼愁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c61rcl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