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日前,山西老年大學2015年招生工作全部結束,學員容量從千餘人增到一萬人,新增17個班和1000多個“學位”,熱門課程持續升溫,教學資源供不應求。其中,老學員“不願畢業”成為新學員報名難的主要原因。
  “活到老,學到老”日漸成為中國老年群體提升自身素質、實現晚年價值的普遍共識,高學歷老人的這一需求尤為突出。“老有所學”慢慢成為超越“老有所養”的高級精神追求,老年人放棄閑適的生活,將自己與教育、學習、學校聯繫起來,也正是一種“積極老齡觀”的文化選擇。
 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之後,要在漫長的晚年生活中,既關註“身體健康”,也追求“精神愉快”,真正做到“人老志不老,退休不退志”,一方面要靠政府和社會的積極干預,另一方面要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,加強學習,主動參與社會生活,迎接人生“第二春”。讓老年人走進“大學”,可以提高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,也滿足了老年人的身心需求,能給他們的精神“補補鈣”。
  正因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背上書包,重返“校園”,一些老年大學出現了“一座難求”的情形。老人“入學難”,一方面反映了老年教育資源的“供求失調”;另一方面,入學門檻低、學習費用低、無畢業年限等因素都是導致老年大學“爆棚”的重要原因;加之老年人都願意涌向規模較大、實力較強的政府補貼的“名校”,傾向於在那裡“留級”,繼而冷落了社區和其他小規模的“學校”。
  在這種情況下,如何升級社區老年學校,使之不再只是下棋、打牌或聊天的場所,正是社區養老需要亟待解決的配套問題。此外,相關部門還要吸引和鼓勵更多國內外資本關註投資這一領域,建設更多高標準的老年大學,才能引導學員合理分流,實現資源優化配置,保障老年人“終身學習”權益,切實最好老年人服務工作。
  老年大學是“夕陽”工作,更是“朝陽”事業。構建學習型社會提倡全民“好好學習”,發展好中國老年教育事業,才有望實現“天天向上”。
  葛海霞 王虎/文  (原標題:老年大學學員 請您別總是“留級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c61rcl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